看完歌劇魅影電影版,走出戲院的同時,那股和先前看完舞台劇版的感動再次油然而生,但並非完全是因為看了這部電影。
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探討這部電影:從電影欣賞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它是失敗的。成功電影裡十分重要的要素~劇情走戲在這裡似乎被抹煞忽略了,為了讓電影更符合Andrew Lloyd Weber的風格,劇情裡很多地方顯得十分不合理,角色的性格背景交代不清,有時甚至讓人看得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我想如果讓一個完全沒接觸過歌劇魅影故事的觀眾來看這部電影,多半會覺得是在看一部二小時的MTV,對於劇中的角色在唱些什麼幾乎是無法瞭解的,更別說是感動了。不過至少在場景的安排與轉換之下,還是些值得之處,比較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開始在古老戲院拍賣場裡,將吊燈吊起的那剎那,場景瞬間轉為18世紀,開始一連串的故事敘述,幾個前後時光相互轉換的場景也處理得不錯。
從音樂劇欣賞的角度來看,它應該算是成功了,起碼它吸引我這個曾經看過舞台版本的人進到戲院裡觀賞,而且我也會推薦別人去看。雖然有些人對於導演喬舒馬克把鼎鼎大名的音樂名劇拍成這樣不甚滿意,但其實讓Andrew Lloyd Weber掛上監製的名號,基本上導演就很難有揮灑的空間了,Weber對於自己的這個作品搬上大螢幕自是有很多的期許,自然而然地會讓整部電影宛如是進入電影院看音樂劇的錯覺。誰都不想在看電影時被旁邊的人聲音干擾吧?但很不幸的,如果你在看這部電影時,身邊坐的是一個歌劇魅影迷,可能就會被他與劇中角色一齊哼唱的聲音給打壞了興致,沒辦法,誰叫歌劇魅影是如此地令人耳熟能詳呢!
電影作品本來就應該在導演的揮灑下有著更多屬於自己的風格才對,承襲過去雖然能夠立於不敗之地,但卻已經失去了創新的意義了。音樂劇本身由於有現場演奏的管弦樂團的襯托,並不大需要劇情的陳鋪與連貫,但電影則不然,觀眾會在一連串不合常理的劇情交代下累積不滿的情緒,到後來轉變成負面的評價。歌劇魅影本身是一部相當動人的愛情故事,其實若能夠將劇情加以適度的改編,而不是將舞台劇的版本照單全收,我想應該會更棒的才對。因為這些華麗的場景、撼人的音樂、優美的歌詞,我們在舞台版上早已經都感動過了。
背景播放音樂:
– 2004 Movie Soundtrack – 07. The Music of the Night